我們從卡崔娜颶風20週年學到了什麼

Scenes from the 2005 Hurricane Katrina in Louisiana

(SeaPRwire) –   災害曾被視為天災——其破壞是悲劇性的、不可避免的。

然後在2005年發生了卡崔娜颶風,全世界都看到了人為造成的災難。雖然颶風本身是自然事件,但其影響——摧毀或嚴重破壞超過100萬間房屋、導致人們流離失所,並在路易斯安那州造成至少986人死亡——並非如此。然而,儘管困難重重,紐奧良顯示出它可能成為氣候韌性的創新和跨部門解決方案的燈塔,即使聯邦政府在自身的災害管理方法上倒退。

8月29日是卡崔娜颶風重創墨西哥灣沿岸20週年。因此,我的團隊和我一直在研究紐奧良都會區的韌性,反思卡崔娜颶風以來二十年的恢復和進展。

紐奧良在重組機構和發展更多元化的創業經濟方面取得了進展。該都會區已投資於新的堤防,並改變了洪水和其他市政供水基礎設施,從而降低了許多社區的洪水風險。該市還大幅提高了中等教育和網路使用的比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並促進了包括醫療保健和表演藝術在內的新產業發展。

所有這些改進都有助於使紐奧良作為一個城市和一個社區更具韌性。

從卡崔娜颶風中學到的最重要教訓

這並不是說該地區仍然沒有重大的挑戰。紐奧良當然並不完美——特別是,該都會區對所有人來說仍然不夠負擔得起或安全。貧困率仍然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就業和工資增長緩慢,許多居民仍然面臨石化精煉帶來的健康負擔,而且沿種族和收入劃分的財富不平等現象仍然很明顯。重要的是,不應將這些挑戰視為失敗的原因。它們是一個與居民合作的機會,可以重新構想都會區如何支持社區在不穩定的氣候中蓬勃發展。

然而,與2005年不同,我們國家對近期災害的反應正在倒退,並使美國人變得不那麼安全。雖然卡崔娜颶風導致我們國家災害管理系統發生了變化,將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提升到內閣級別,並更加重視在災害應對中針對社會脆弱性,但川普政府的政策包括限制對天氣和氣候數據、氣象學家以及用於建立韌性的資源的訪問。我們正危險地接近舊的卡崔娜颶風之前的敘事:災害是一種悲慘但例行的現實,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影響是個人責任,而不是政府的職責。

今天,就像2005年一樣,災害的非自然性就在我們眼前:FEMA在龍捲風襲擊了低收入、黑人佔多數的社區後,在聖路易斯發布了災害聲明;在中德克薩斯州發生洪水後,官員們聽到了倖存者的呼聲;以及在洛杉磯火災之後,對水的獲取超過了倖存者的需求而成為中心議題。

似乎我們沒有從卡崔娜颶風中吸取最重要的教訓。是的,卡崔娜颶風是一場自然事件,但其影響絕非如此。這場風暴最嚴重的影響不僅僅是由於居住在颶風直接路徑上的居民,而是由於那些已經受到其他社會和經濟挑戰的困擾的人,例如沒有保險的人和租賃不穩定的人、生活在貧困中的家庭以及健康狀況不佳的人。這些因素加深了災害的影響並延長了恢復過程。

如何建立韌性

在許多方面,我們對紐奧良都會區的調查是美國城鄉社區建立韌性的案例研究。在過去的20年中,氣候發生了變化——確實如此。今天,越來越多的地區中有越來越多的社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受到影響。

而且這些社區在很大程度上也更具社會和經濟脆弱性。在巨觀經濟層面,收入不平等現象有所加劇,貧困和租賃不穩定現象也有所加劇,在種族平等指標(如黑人與白人之間的財富差距)方面的進展也有所停滯。

韌性是美國各地社區在我們日益不穩定的時代應該追求的概念。這個想法的核心是您可以想像的:家庭或社區在遭受颶風或經濟衰退等衝擊後反彈的能力。

但還有更多。韌性關乎系統及其互動——當地經濟和就業市場、社區組織和公民安全網,甚至濕地等生態系統。這些系統之間的關係——它們是否積極地放大彼此的影響——通過創建一系列故障保護裝置來決定一個地區的韌性。

然而,韌性最重要的方面是學習和轉型的能力。一個真正具有韌性的社區是一個能夠永久降低災害風險的社區,而不僅僅是使恢復回到與災害前相同的狀態。實現這種適應需要系統變革,包括製定新的社會和經濟政策,以降低家庭成本並加強對基本服務的訪問。

卡崔娜颶風的影響在以前的悲劇中是前所未有的不平等,生動地展示了包括種族和收入在內的不平等如何放大災害影響並塑造災害應對和恢復過程。自那以後,紐奧良在韌性方面的投資可以為美國其他易受災害影響的城市應該如何為氣候變化正在加劇的極端天氣和災害做好準備提供一個非常需要的提醒。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