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可以從佐蘭·馬姆達尼市長那裡期待什麼?

Zohran Mamdani Visits

(SeaPRwire) –   1990年,我在紐約市安了家,此前我在美國中西部長大。

借用E.B. White的話,我是一個「生於他處,為尋求某些事物而來到紐約的人」。在這裡生活和工作了30多年後,儘管這座城市面臨諸多挑戰,我仍然認為紐約是商業創新與機遇的源泉。

這就是為什麼我——以及其他商界領袖——都應該為佐蘭·曼達尼(Zohran Mamdani)將成為我們下一任市長而感到高興。

去年夏天,曼達尼(Mamdani)以驚人的優勢贏得初選後,許多朋友和同事都擔心這位民主黨候選人過於自由派,過於反商,對於全球舞台來說經驗不足,而且太年輕。於是,我尋求與他見面的機會——驚訝地發現曼達尼是一位積極的傾聽者,態度尊重,對各種想法都持開放態度,即使是來自我這位年逾中年、政治立場溫和的資本家。

他也承認,他的競選言論曾讓紐約部分猶太和商界感到不安——而重建這些分裂的信任將是他擔任市長後的第一批考驗之一。在我們第一次會議結束時,我問我能如何提供幫助。他建議我將他介紹給其他商界領袖以及那些擁有超越他自己經驗的人。我安排了幾次這樣的聚會。

儘管我們同意遵守查塔姆內部規則(Chatham House rules),但我可以分享曼達尼承諾將使市政府更有效率,削減繁文縟節,並減少新企業的障礙。他談到了改善地鐵安全——這是雇主和通勤者都非常關心的問題。他也聽到了關於監管、稅收和公共安全的尖銳問題:這些是決定企業擴張或離開的實際問題。值得讚揚的是,他並未駁回這些考量。在堅守自身價值觀的同時,我也看到曼達尼在吸收新事實時調整立場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與會者並未被要求捐款或背書。曼達尼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一位先傾聽再領導的領袖。

我在撰寫關於顛覆性領導力的文章,並與執行長和政府官員密切合作數十年,我在我們這位年輕的市長身上看到了積極的跡象。

曼達尼競選的核心,負擔能力,不僅是我們這座偉大城市值得追求的抱負,更是一項商業上的當務之急。那些無法負擔紐約生活的人無法來這裡「尋求某些事物」。他們無法創作藝術,無法開設餐廳,無法在辦公室工作,也無法為我們的醫院提供人員。曼達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許多大膽的想法——其中一些曾遭到嘲笑——並非所有都能實現。但他增加住房、降低托兒成本、減輕雜貨負擔以及讓小型企業開設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實際目標,將使員工和雇主都受益。

曼達尼已積極努力接觸那些擁有廣泛視角的人。他承諾將建立一個卓越的政府團隊,不設任何意識形態的檢驗——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建立一個由競爭者組成的團隊。他要求紐約市警察局長潔西卡·提施(Jessica Tisch)留任的請求,就是兌現這一承諾的絕佳證明。

他將誰帶入市政廳來代表在選舉期間感到被疏遠的社區至關重要——特別是塑造城市面貌的猶太和小型企業聲音。為何不邀請一些來自退休執行長行列的最佳商業人才加入他的政府?例如前American Express執行長肯·陳諾特(Ken Chenault)和即將退休的Partnership for New York City執行長凱瑟琳·懷爾德(Kathryn Wylde)都浮現在腦海中。我們城市最偉大的領導者,從費奧雷羅·拉瓜迪亞(Fiorello La Guardia)到麥可·彭博(Michael Bloomberg),都僱用最優秀的人才並賦予他們權力。提施局長(Commissioner Tisch)是一個強而有力的開始。

最近的NYT/Siena調查發現,認為美國體制過於分裂而無法解決國家問題的選民比例在過去五年中從42%上升到64%。我們正被兩極分化和犬儒主義所淹沒。曼達尼是這種萎靡不振的潛在解藥。他激勵了那些被剝奪權利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他的熱情和活力可以幫助企業吸引和留住年輕、多元的人才。

但樂觀主義只有與同理心結合才能引起共鳴,這種同理心是對那些擔心紐約的身份——從其猶太社區到其創業核心——可能變化過快或在沒有他們參與的情況下發生的擔憂。

紐約人總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他們不要求完美,而是要求勇氣和連結。幾位著名的商界領袖已經保持謹慎態度,認為曼達尼有機會改善市政廳與商業之間的關係。

選舉已經結束;執政正要開始。要讓紐約仍然是一個夢想家、實踐者和異議者可以共同創造非凡成就的地方,既需要市長的開放態度,也需要商界本著誠意參與的意願。我相信曼達尼是開放且熱切的。

現在,是時候讓我們商界開始行動了。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