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迪克·切尼的迷戀

(SeaPRwire) – 幾十年來,我一直對副總統迪克·切尼(Dick Cheney)深深著迷。2010年,當我終於在他馬里蘭州聖邁克爾斯(St. Michael’s, Maryland)的週末住所見到他時,那對我來說是美夢成真的一天。
他家位於灰色碎石路的盡頭,是米白色的。它既像從一本 **William and Sonoma** 型錄中撕下的一頁,卻又格格不入。
屋主迪克和琳恩·切尼(Dick and Lynne Cheney)儘管在場,卻似乎沒有在這棟房子上留下任何印記。裝潢單調乏味(並非說他們品味差,而是它根本沒有反映出任何品味)。入口處的白色圓桌上擺放著幾疊關於室內裝潢的咖啡桌書,擺放得完美整齊:「At Home With Books」、「At Home With Arts」等。
周圍環境乏味,但與切尼的對話卻引人入勝。對於他的入侵伊拉克是否事後看來是個錯誤的問題,這位主人的回應堅決:「伊拉克人寧願被美國的『大規模之愛武器』轟炸,也不願被『其他所有人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轟炸。」
切尼對我懷有疑慮,就像我對他的政策一樣。他咕噥著說:「共產黨人不會改革。」
既是自由派 **New School** 的教師,又是蘇聯總理尼基塔·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的曾孫女,切尼將我視為冷戰的敵人。而他,以其毫無歉意的權威,讓我想起了我那獨裁的故鄉。
在1970年代的蘇聯長大,我對我的獨裁者們了如指掌。一代又一代的獨裁者們站在列寧墓頂部,檢閱紅場的宣傳遊行。早在其他人之前,我就認出了切尼與我的獨裁者們的相似之處。
我從他壓制異議的方式中看到了這一點。
在2000年的一場記者會上,就在他被提名為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的副總統之後,切尼宣布,關於他在白宮的未來職位與他曾擔任能源公司 **Halliburton** 執行長的舊職位之間的利益衝突,不應再有任何問題。
自由媒體被他那毫不掩飾的權威迷住了。沒有人敢問切尼是否與他的前商業同事有過 。(他沒有。)沒有人敢問他是否會從公司獲得 。(他會。)
作為克里姆林宮頭目的後代,切尼讓我想起了那些在蘇聯操縱和恐嚇公民的強人。在9/11悲劇事件之後,布希和切尼的全球反恐戰爭催生了幾項 :《愛國者法案》(The Patriot Act)、《軍事委員會法案》(The Military Commissions Act)、《國防授權法案》(The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而美國人對9/11的恐懼,讓布希-切尼白宮批准在秘密海外地點實施酷刑,並授權軍事機構進行無證監控——審查數百萬美國人的電子郵件和電話。
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米哈伊爾·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曾告訴我:「切尼是個危險人物,不是你在美國民主中會期望的那種人。」
我對切尼著迷,因為他的行為方式,在像我這樣的布希政府批評者看來,讓人想起國外的獨裁政府。
所以當我那天終於能與切尼對話時,我預期他會是強大而粗暴的。我沒想到的是,他似乎仍然將自己與布希的國防部長唐納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比較。
我們前往附近的倫斯斐莊園。那裡截然不同——充滿生氣、色彩繽紛,以及磨損的家具。他們的車道鋪滿了歡快的黃色小卵石碎石——正如我後來所知,這是真正財富的象徵——不像切尼的碎石,又大又灰,適合暴發戶。
正是倫斯斐,作為1960年代的國會議員,將年輕的切尼帶到華盛頓特區,先是擔任他的助理,然後在倫斯斐成為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總統的幕僚長時,擔任他的副手。作為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的畢業生,一位經驗豐富的華盛頓政客,唐恩是迪克這位來自懷俄明大學(University of Wyoming)的鄉村學生的值得效仿的榜樣。在切尼後來的職業生涯中,這位耶魯大學肄業生繼承了倫斯斐留下的職位。1975年倫斯斐獲得國防部長職位時,切尼接任了福特的幕僚長。切尼步其後塵——在1978年成為國會議員,並在1989年成為國防部長。2000年,他透過擔任副總統最終超越了倫斯斐。但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是他們共同構想的。
儘管這些戰爭造成了生命喪失和數十億美元的開支,這位副總統從未重新審視他的觀點。他從未回顧他在中東發動的戰爭,並想:「我希望我當時能做些不同的事情。」
正如切尼的一位同事所 ,「相反地,他們認為他們做得還不夠。」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