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何時才能體認氣候變遷的成本?

Hurricane Beryl Impacts Texas Coastline

(SeaPRwire) –   長久以來,在我記憶中,適應和韌性在更廣泛的氣候對話中,一直像是一種醜小鴨般的存在。對許多氣候倡議者而言,過度關注讓社會為氣候變遷的實體影響做準備的措施,恐會分散減少碳排放的努力。對企業而言,評估氣候變遷的實際成本太難衡量,而損害似乎也遙不可及。

如今情況已不同。上週在紐約齊聚參與「氣候週」的許多高階主管,對實體風險和韌性侃侃而談。隨著氣候變遷加速,其影響的成本——這些影響可能擾亂供應鏈並關閉營運——已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在企業面前。即便如此,在氣候變遷與金融交會領域工作的專家表示,企業和市場都未能充分理解這些風險的程度。

「當我們與投資團隊交談時,我們假設實體氣候風險已經被錯誤定價,」資產管理公司 TCW Group 跨資產研究和永續投資主管 Jamie Franco 在 MSCI 舉辦的「氣候週」小組討論會上表示。「它已經在你的投資組合中。你等同於在盲目飛行。你必須結合你現有的一些不完善數據,並從你正在投資的資產角度來思考。」

對企業而言,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首先,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前瞻性的數據和模型,才能清楚地顯示風險所在。更困難的是,要凝聚機構的意願,將公司有限的資金用於韌性建設,而這些建設的回報是未來的成本節省,而非大型以增長為導向的金融投資所帶來的更即時回報。但這樣做的壓力很快就會到來。隨著成本持續累積,企業將感受到來自投資者和其他利害關係人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他們認真應對韌性挑戰。及早準備的公司將獲得回報;那些不準備的公司則冒著等到危機達到臨界點時才被迫改變的風險。

從表面上看,實體氣候風險不應該那麼難理解。颶風、野火和內陸洪水每年已經使美國經濟付出巨大的代價。而且我們知道這些災害的嚴重性和頻率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氣候變遷與經濟之間的聯繫非常多,」Moody’s Analytics 首席經濟學家 Mark Zandi 在我主持的「氣候週」小組討論會上告訴我。「透過通貨膨脹、利率、資產價格、人口遷移流動等途徑。」

這些成本中有許多最終將流向企業。那麼,為什麼企業沒有採取與問題規模相稱的行動呢?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從氣候否認到人類心理學,但就本專欄而言,我將從一個簡單的經濟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簡而言之,即使風險迫在眉睫,對許多公司、個人和市政當局而言,經濟誘因尚未明確到位。

從一家假設的工業公司的角度來思考。雖然極端天氣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設施,但尚不清楚何時會發生。同時,加固設施是昂貴的——而且這筆錢可以用於更有利可圖的企業。即使是一位著眼於季度回報之外的具有前瞻性思維的 CEO,也可能遇到董事會或股東的質疑。而且,在大多數行業中,他們在信用評級方面不會獲得任何好處。最後,如果發生重大災難,他們可能會指望他們的保險政策來拯救他們。

從一個採取更廣泛宏觀視角的投資者角度來看,氣候事件將造成經濟逆風可能是顯而易見的。但衡量哪些公司準備得最好的數據仍然處於萌芽階段,難以轉化為驅動投資決策的指標。而且,即使你預見到風險即將到來,也很難知道市場何時會開始將其納入定價。

但在上週的紐約,很明顯一場思維轉變正在發生——至少對於那些參加「氣候週」的公司和投資者而言。公司開始注意到長期氣候問題的成本——想想極端高溫導致的勞動生產力下降,或因氣候擾動而無法從常規供應商那裡採購商品的問題。金融機構正在討論他們在了解客戶面臨的風險方面所做的投資。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詢問其投資組合中的氣候風險。「需求來自投資者、董事會的利害關係人、員工,」全球保險經紀和風險管理公司 AON 北美區 CEO Lori Goltermann 在一個小組討論會上告訴我。

毋庸置疑,要徹底理解氣候風險和韌性格局如何演變,絕非僅靠幾場「氣候週」小組討論或一份電子報就能完成。然而,在這個問題的核心,對於任何公司、投資者乃至房主而言,最令人困擾的挑戰之一是預測氣候風險將如何以及何時被定價。對於這個問題,幾乎沒有共識。我聽過有人建議,只有當一場重大氣候災難襲擊紐約市,迫使華爾街發生巨變並迅速重新定價資產時,這種情況才會發生。另一些人則說,它將隨著時間緩慢發生,如同千刀萬剮。

但大家都能同意的是,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沒有人想成為那個承擔後果的人。這就需要做好準備。

要將這篇報導發送到您的收件箱,請訂閱 TIME CO2 Leadership Report 電子報。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