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25年巴黎協定目標恐落空。未來何去何從?

Flames stretched hundreds of feet into the air as the Park fire approached in Tehama County's Mill Creek area of California Aug. 7, 2024.

(SeaPRwire) –   十年前,世界齊聚法國,簽署了具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這是近300個國家共同簽署的一項全球承諾,旨在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遷。其中設定的目標之一是,期盼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在2025年前達到峰值,此後再下降,以期將暖化限制在工業化前氣溫以上。距離今年底僅剩兩個月,距離今年在貝倫(Belém)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開幕還有一個星期,各國政府很可能無法實現這一目標。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接受《Guardian》和亞馬遜新聞機構《Sumaúma》採訪時表示:「讓我們承認我們的失敗。」他的警告是在分析各國的氣候計畫後發出的,他表示這些計畫的雄心不足,無法避免至少暫時地超越這個目標。「事實是,我們未能在未來幾年內避免氣溫升幅超過1.5°C。」古特雷斯警告說,如此一來,世界可能面臨「毀滅性後果」。

1.5°C的目標是《巴黎協定》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經過審慎的外交努力才確保其被納入最終協議。為了保持進度,到今年底,排放量本應達到,到2030年,與2019年水準相比,排放量應減少近一半。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去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也是平均氣溫達到的一年。而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前一年相比。雖然僅僅一年全球平均氣溫達到1.5°C並不意味著該閾值已不可逆轉地被突破,但研究顯示,這可能意味著世界在未來20年內將會超過1.5°C。而持續暖化的影響正在全球各地顯現。

這項全球溫度基準旨在建立一道防線,保護世界免受暖化帶來的危險影響。「在1.5到2度的暖化之間,預計關鍵影響將會迅速加速。」倫敦帝國學院氣候科學與政策教授喬里·羅格里(Joeri Rogelj)說。「這些影響,例如,對生態系統、對熱帶珊瑚礁、對高山生態系統、對北極生態系統都會造成影響,我們今天已經看到並感受到,它們正在我們今天經歷的全球暖化下遭受巨大的痛苦。」

為達成該目標,各國提交了各自的氣候行動計畫,即作為《巴黎協定》一部分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華盛頓大學統計學和社會學榮譽教授阿德里安·拉夫特里(Adrian Raftery)表示,儘管這些計畫幫助一些國家在減排方面取得了進展,但不足以抵消高經濟成長。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科學。「事實證明,在《巴黎協定》達成以來的過去十年裡,儘管碳強度和碳效率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全球碳排放總量實際上是而不是下降。」根據他的研究,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排放量的上升。

拉夫特里 的研究檢視了全球排放量最終達到峰值的可能性。研究人員發現,排放量在2025年達到峰值的可能性為22%,到2045年達到峰值的可能性為90%。

在COP30之前,各國正在提交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這些計畫將持續到2035年。根據拉夫特里的說法,如果所有國家——不包括正在退出《巴黎協定》的美國——都實現其更新後的國家自主貢獻,暖化將被限制在2.1°C。

聯合國上週發表的一份 報告指出,截至報告日期,僅有60多個國家提交了更新的國內溫室氣體減排計畫——有100多個國家未能提交。根據目前提交的計畫,其中包括美國在喬·拜登總統任期末期,在唐納·川普總統退出協議之前提交的一份國家自主貢獻(NDC),溫室氣體水準將僅比此前國家自主貢獻報告中預計的2030年水準低6%,約13吉噸的溫室氣體排放。為了將暖化限制在1.5°C,到2030年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水準下降約45%。

但並非所有希望都已破滅。國際法院在七月發布的關於氣候變遷的諮詢意見裁定,各國有義務保護和防止對環境的損害。「這實際上讓許多國家和政府更容易推動更具雄心的氣候行動,」倫敦帝國學院氣候科學教授弗里德里克·奧托(Friederike Otto)說。而且再生能源正變得比化石燃料更便宜、更普及。能源智庫Ember表示,再生能源首次在全球範圍內超越煤炭成為主要的電力來源,在2025年上半年貢獻了全球總發電量的34.3%,而煤炭則降至33.1%。

儘管今年的排放量可能不會達到峰值,但這不意味著我們無法完全阻止全球暖化。「即使我們努力目標定在1.5度,最終達到了1.6度,也比不嘗試而說『好吧,我們就順其自然,放棄其他一切』要好得多。」奧托說。她表示,繼續推動減排仍然至關重要。「我們可以談論溫度目標,但如果沒有淨零排放,任何目標都無法實現。」

超過1.5°C的閾值將產生影響。「超過1.5度會帶來後果,」羅格里說。「一旦超標,我們就不會回到同樣的世界了。」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