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時尚從來就不僅止於外表

Mary Quant 1975 Autumn/Winter Collection Preview

(SeaPRwire) –   週六,一場新的募款晚會將在 British Museum 舉行,旨在「聚焦倫敦作為全球創意和文化中心」。這場晚會被構思為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五月晚會的對應活動,後者旨在資助該博物館的 Costume Institute,而英國版則旨在突顯倫敦作為創意中心的地位。晚會以粉紅色為主題著裝要求,並透過「古印度:活生生的傳統」展覽來慶祝印度。

British Museum Ball 代表了倫敦利用時尚以及更廣泛的創意產業來提升國家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最新嘗試。這種策略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去殖民化造成的經濟和社會變革中,英國在沒有全球帝國背景的情況下,努力重新定義其世界大國的地位。政府和媒體都逐漸認識到時尚有潛力提升英國的聲譽。到了1990年代,時尚已成為英國投射文化實力的引人注目的媒介。

英國對時尚的癡迷是慢慢形成的。事實上,解釋說,英國公眾並非總是很在意時尚,他們更喜歡斜紋軟呢等面料的傳統設計主打品,並認為設計師服裝是輕浮的。英國政府此前專注於貿易組織,例如 Clothing Export Council,該組織主要為大型行業零售集團提供資源。在戰後時代,英國開始從工業大國轉變為消費型大國,因此有必要更多地關注時尚等行業,以此來建立國內經濟。

1960年代,英國擺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配給制度,促使音樂、電影和時尚等文化產出再次湧現。這個時代被稱為「搖擺的60年代」,導致在1966年報導說:「倫敦正在輸出它的戲劇、它的電影、它的潮流、它的風格、它的人民。它是必去之地。」 Mary Quant 是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師之一,她被譽為迷你裙和熱褲的創始人。她的 King’s Road 商店 Bazaar 推出的設計,是擺脫前幾代人束縛性風格和禮儀規範的運動的一部分,特別賦予年輕女性性解放的思想。

1970年代,龐克這種新興次文化打破了前十年的樂觀氣氛。龐克服裝從 Vivienne Westwood 和 Malcolm McLaren 在 King’s Road 的商店發源,是英國經濟不穩定的外在戲劇化表現。安全別針、垃圾袋和撕裂衣物等關鍵標誌強調了國家混亂的狀態。隨著龐克走向主流,它演變為實驗性、叛逆性和創造性的抽象概念,這些都成為英國文化認同的組成部分。

1980年代,時尚找到了一位出人意料的產業擁護者——首相 Margaret Thatcher。Thatcher 主持了第一次政府招待會,慶祝 London Fashion Week 的啟動,她認為時尚與她追求將英國打造成一個企業文化的目標相關。她說:「我真的覺得是時候,政府應該對時尚產業所做的一切表示極大的讚賞……我長期以來一直覺得,我們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政府精神支持,以表彰他們所做的巨大努力。」

British Fashion Council 於1983年成立,整合了現有的國家基礎設施,並創建了一個平台來支持新興設計人才。到了1995年,BFC 已經簡化了 London Fashion Week 的運作,並獲得政府資助用於展覽、支持年輕設計師以及吸引海外買家。伴隨著這種日益增長的基礎設施,1981年,新婚的 Princess Diana 成為英國時尚的活招牌,是這個時期被拍攝最多的人之一。

1990年代,隨著英倫流行樂 (Britpop) 的興起,英國文化的受歡迎程度也隨之增加。 Oasis 和 Spice Girls 等樂團在1990年代初期首次亮相,並在1997年達到人氣巔峰,使倫敦成為「地球上最酷的城市」。 Vanity Fair 報導說:「正如1960年代中期一樣,英國首都也是一個文化先驅。」1997年,工黨政治家 Tony Blair 掌權後,他為國家提供了一個「新願景」,其中包括政府更多地參與創意產業。他成立了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旨在「建立英國創意產業的實力,並幫助它們成為我們推動國家經濟繁榮的核心要素」。

時尚是這項多管齊下倡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利用英國作為創新和實驗國家的聲譽。在數十年文化產出的基礎上,Blair 政府試圖利用創意產業來「挑戰國外對英國的過時刻板印象」。Blair 及其政府特別提升了包括時尚在內的創意產業,以重塑英國形象。雖然 Blair 政府對創意產業的直接財政貢獻最終微乎其微,但其政府的言論將創意產業定位為促進英國正面國際影響力的核心。

如今,British Museum 的晚會利用了首都長期以來宣傳其才華橫溢的設計師和藝術家創意產出的歷史,將倫敦和英國定位為一個文化強國。 British Museum 的晚會是否能長久維持仍有待觀察,但這次活動證明,創意產業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在塑造國家形象和認同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Margot Rashba 是 Boston University 的歷史學博士候選人。她的研究重點是20世紀英國的服裝和時尚。

Made by History 透過專業歷史學家撰寫和編輯的文章,帶領讀者超越頭條新聞。文中所表達的觀點不一定反映 TIME 編輯的觀點。

本文由第三方廠商內容提供者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分類: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為公司和機構提供全球新聞稿發佈,覆蓋超過6,500個媒體庫、86,000名編輯和記者,以及350萬以上終端桌面和手機App。SeaPRwire支持英、日、德、韓、法、俄、印尼、馬來、越南、中文等多種語言新聞稿發佈。